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7 月 22 日
剛升主管時,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煩惱:「想給回饋卻怕傷人?講太直接怕被討厭,不講又怕團隊不進步?」
給出有效又不讓人受傷的回饋,對新手主管來說,常常是一場心理拉鋸戰。本篇文章將認識常見錯誤、調整正確心態,並學會實用溝通技巧,讓你能說出讓人願意聽、真正有幫助的回饋。
為什麼回饋最容易踩雷?新手主管的三大盲點
主管們在面對「給回饋」時,最常出現的問題,不是不想說,而是不知道怎麼說才不尷尬、不傷人。以下是最常見的三大盲點:
- 只說結果,沒說具體行為
在剛擔任設計師的初期,就有收過「你做的設計可以用心一點嗎?」但對於新人的我而言,已經盡力的符合文案上的需求,在風格溝通上經過數次的修改,被指責的很委屈也不知道從什麼方向去更改。 - 公開批評,造成反效果
有些主管為了「提醒大家」,在會議上當眾點名。這看似有效率,但其實會讓被點名者覺得羞辱,也可能讓團隊其他人不敢表達真實意見,當下團隊的氣氛都變糟了,幾次下來造成團隊的信任感下降,還有可能演變成「抓戰犯」的情況。 - 單方面輸出,沒有傾聽同仁立場
許多主管以為「主管說了就算」,結果變成單向壓迫。沒有聽對方怎麼想、卡在哪裡,就直接下結論,很容易讓回饋淪為「指責」,甚至造成關係裂痕。
主管不是老師也不是法官,先搞懂「回饋的真正目的」
升上主管後,有些人會不小心落入兩種極端角色:一種是老師模式,什麼都想教;另一種是法官模式,什麼都在批判。錯誤的溝通技巧只會讓人心生恐懼,並無法帶領團隊解決問題持續成長。
其實,主管給回饋的核心目的不是「糾正對錯」,而是要促進溝通、引導改善,幫助團隊成長。
真正有效的回饋,是一種「合作的語言」,不是權威的輸出,而是開啟對話的入口。
在開啟對話前,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
- 我是為了什麼給這段回饋?(目的清楚)
- 我的語氣會讓人想繼續聽嗎?(建立信任)
- 我想像中「對方會怎麼感受」?(換位思考)
在『人際關係操作說明書: 解決你在人際關係最常遇到的53個問題』一書中提到教練式帶領:
- 用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同仁發現問題、讓他提出自身的解決方案。
- 給予支持和鼓勵,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優點,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與肯定。
- 客觀地給予建設性的回饋,幫助他們了解需要改進的地方。
主管不是完人,但可以成為一個誠實又可靠的引導者。
三明治回饋法:說出關鍵建議又不讓人防備
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,不妨試試【三明治說話術】(Sandwich Feedback Technique),它是一種溝通技巧,特別適合新手主管練習。
三明治的結構如下:
- 正向開場:肯定具體行為或努力
✔️「這次你的簡報整體架構很清楚,我覺得觀眾很容易抓到重點。」 - 提出建議或需要改善的地方
✔️「如果能再補充幾組關鍵數據,會讓整體說服力更強。」 - 正向鼓勵或期待未來表現
✔️「你進步得很快,下次可以試著把這些細節也納進去,我蠻期待你的下一場簡報。」
這樣的語言結構,讓接收者不會在一開始就進入「防禦狀態」,而能較平穩地聽完並理解核心建議。三明治法不是「假稱讚」,每一層都要真誠且具體,否則聽的人也會感受到不真誠!
避免回饋變成指責:這些語氣與時機請小心
❌ 很多回饋會「失敗」,不是內容有錯,而是說話方式與時機選錯。特別提醒以下地雷:
- 語氣太強硬/諷刺:「這種錯也能犯?」會讓人立即防衛,關閉接收通道。
- 情緒上頭時開口:當你正在氣頭上,說什麼都會變成「情緒性批評」。
- 在壓力大或趕時間時談重要話題:雙方都難以專注、無法好好處理溝通。
✅ 適合的時機與方式
- 選擇安靜、無干擾的空間,讓對方有安全感
- 事前給心理準備:「我有件事想和你聊聊,是關於…」
- 保留空間給對方回應:「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?」
回饋完才是開始:建立信任的持續對話關係
很多人以為「我講完就好了」,但其實真正有價值的溝通,是持續發生的。
給回饋不是一次性的「任務」,而是與夥伴之間一種建立理解與信任的關係過程。
你可以這樣做:
- 後續關心:「那天我們談的那件事,你後來有什麼新的想法嗎?」
- 持續追蹤:觀察對方的改變並給予正向回饋
- 接受回饋:開放讓對方也可以給你建議,形成雙向對話
有對話才有信任,有信任才有進步。
結語:溝通是管理的起點,練習比完美更重要
身為新手主管,你不需要一開始就很會講話,但你需要願意學習、願意理解對方。
當你用「合作而非指責」的態度給回饋,每一次溝通,都是為團隊搭建信任的橋樑。
想在最短時間內突破職場瓶頸?
30 分鐘的線上視訊會談,充分了解您的現況、挑戰,
針對具體的職場問題進行討論,提供獨有洞見與解方。
